内外形势错综复杂 产能过剩笼罩我国汽车业
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在过去的10年中,中国汽车业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。但在中国汽车市场未来数年的销量预期被业界普遍看好的同时,整个产业在“十二五”期间仍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。 东风汽车的董秘胡信东向上海证券报表示,对汽车企业来说,今年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。“首先,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力度和决心是空前的。加大信贷规模控制,保持物价持续稳定,意味着汽车消费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。其次,小排量车税补贴取消、汽车下乡政策优惠效应减小和北京限购轿车,对我们汽车产品的终端需求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。另外,全球经济回暖,地缘政治复杂多变,必然带动成品油、钢铁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;煤炭、燃气、电力、人工等成本的变化也将严重考验车企的赢利能力。” 中央政府今年强调保持宏观经济稳健发展,将GDP控制在8%-9%左右以保证中国整体经济长远健康发展。汽车业内专家一致预测汽车增速也会慢下来,终端需求不会再有过去20%-30%的增幅,这对产能较为富裕的企业是一个较大的考验。 据不完全统计,仅在2011年底,国内14家主流车企累计规划产能就将达2300万辆,加上其他车企,汽车行业总产能将在2500万辆以上。而业界一个较为一致的预测是,今年最多只有2000万辆的销售规模,因此,今年汽车产量可能有500万辆是过剩的。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,为了缓和日益膨胀的道路交通压力,北京、广州等一线城市率先在“十一五”末和“十二五”开局之际实施治堵限购政策,北京资深汽车营销专家苏晖(微博)向记者表示,北京车市在今年2月就有可能进入二次冰冻期。 早在去年10月,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就指出,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,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,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抑制。全国有27个省、区、市生产整车,主要集中在东北、京津、华东、华中、珠江三角洲和重庆市六个地区。根据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所了解的规划情况来看,“十二五”末规划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。 以湖南省为例,以前该省一直是一个汽车工业小省,2005年,湖南省整车产量只有9.3万辆,主营收入141亿元。根据该省的规划,未来五年,湖南汽车将进入“后发赶超期”,到“十二五”末实现整车产能220万辆以上。 近年来,湖南积极实施“大集团引领大项目”战略,在汽车产业引资方面引进了许多大项目:广汽集团重组长丰,引入广汽菲亚特、广汽三菱落户长沙;北汽株洲基地今年底建成年产20万辆乘用车生产基地;福田汽车在长沙新建年产10万辆中重卡及10万辆皮卡和SUV生产基地;长沙比亚迪明年将建成40万辆乘用车生产基地;吉利集团在湘潭九华已建20万辆轿车基地;长沙众泰明年也将建成20万辆轿车基地。 从车企到地方政府都如此“大跃进”,其结果可能超出市场的承受力。 治疗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问题并非不能解决,仍“有药可医”。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表示:“产能过剩可以通过开拓市场解决,比如开拓农村市场和海外市场。”张小虞进一步指出,“十二五”不能偏重数量增长,而应该偏重质量的提升,比如研发、生产能力建设和新能源汽车推进产业化等。 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,鼓励汽车出口将是一个重要思路。据海关统计,虽然2010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达1826.47万辆,蝉联全球第一,但出口量仅有54.49万辆,尚未恢复至2008年的水平。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2.98%,这个比重在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中处于最低水平。 在今年新车销售量大幅缩水的预判下,更多企业开始考虑通过出口向外转移产能。中汽协秘书长董扬透露,今年中国汽车出口将有望大幅增长。事实上,汽车出口或许可以减缓产能过剩的危机,但却不能完全抵消产销不均衡的影响。现代车企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重视程度都在增加,过剩的产能规划最终能否被市场消化,在今年就能得到检验。(编辑:陈伟浩) |